2008年4月7日星期一

李志祥蒞臨巴生靜思書軒 談走進健康走出憂鬱

“你們認為自己各方面的狀態都十分良好嗎?”六字輩的李志祥,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。在導入“壓力”這個主題前,他請現場與會者先想一想,檢視自己在面對各種壓力時,能否取得平衡。

熒幕上出現一隻可憐的小青蛙,處在慢慢加溫的熱鍋中。李志祥指著圖案解說:“當壓力剛開始時,我們就像那青蛙一樣渾然未覺,直到有感覺時,卻已付出相當大的代價。因為壓力不是突如其來,而是一點一滴累積的。”

現代人的壓力源頭有許多,包括來自緊張的生活及大環境的改變。家庭、工作、政治、生態等的變化,都會帶給我們心靈與精神上的沖擊。

因此李志祥提議,當環境有壓力時,我們應該回歸大自然。比方說,躺在青蔥的草地上聽樹上鳥兒啁啾;在寧靜的山谷裡,聽潺潺流水聲擁抱大自然。而進行瑜珈、冥想等運動或專注於某個良好嗜好上,都能協助我們舒緩壓力。

◎ 化壓力為推動力

“人類是有毒的動物,那是貪、瞋、癡三毒。”李志祥搖頭笑著說:“個人的壓力往往都是自找的,所謂‘貪、瞋、癡’,是因為我們要的、總比需要的多。”

“想法上的扭曲也會形成壓力。”他繼續說。有些人常犯上任意推論、以偏概全及非黑即白的思想邏輯,造成自己不快樂、終日疑神疑鬼,也帶給別人不安的感覺。承擔太多責任及大驚小怪的性格,也會讓自己常常放不下心,經不起失敗的打擊。

壓力很容易轉移,李志祥打個比喻:“在一個家庭裡面,太太如果懷疑先生出軌,也許就會將怨氣發洩在孩子身上;而孩子無端被責罰後,可能會去虐待小貓小狗。這當中環環相扣,非常可怕。”

“人際性壓力是彼此互相成就的。”李志祥表示,被動性、攻擊性及明確性是人與人之間,三種不同的溝通方式。

他解釋,被動性的溝通,缺少分享及很難激起火花;攻擊性的溝通,卻容易不歡而散。唯有願意彼此分享和明確性的溝通,才能經營圓融的人際關係。

“適當的壓力其實也是推動力,在於我們是否了解生命的意義。”李志祥分析,唯有承受力不足時,壓力才會造成干擾。這包括莫名其妙的腰酸背痛、四肢無力和免疫系統變差,及產生心理無端的恐懼、冷漠、行為攻擊性。嗑藥、暴飲暴食和失眠等,都是壓力造成的。

因此若要提高抗壓力,最好持有積極的觀念、接納自己,學習去面對現實。如果能多投入慈善活動,明白生命並不僅是自我存活而已,更是提昇生活品質和體現生命的深層期許。

◎ 憂鬱症是現代人的精神感冒

跟六十年前比較,憂鬱症患者已經高出十倍之多。每百人中就有五人患上此症,而患者年齡也年輕化,和癌症、愛滋病並列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殺手。

一連串令人看了慄目驚心的統計數字,大家驚覺憂鬱症已嚴重威脅人類。憂鬱症患者的生命就像陽光照不進的死胡同,失神渙散的神情、鬱結的眉頭,情緒總會出現巨大落差,輕者對周遭事物興致缺缺,重者會萌生自殺的念頭。

李志祥說,遺傳及負面的生活經驗等,也是憂鬱症的成因,但別以為情緒憂悒就是憂鬱症,只有當狀況持續超過兩個星期以上,才有可能是憂鬱症。

這種病症的治療除了用藥、運動、靈性、光照等,還可以用心理輔導,但最重要的是,千萬不要讓患者獨處,應鼓勵患者走出戶外,減少工作量,重新調整生活的規律。

◎ 如何幫助憂鬱症病患

有聽眾問:“如何協助患有憂鬱症的親人?”

李志祥回答:“家人先認識這種病症,接力陪伴關懷、鼓勵他接受治療,反映患者的情況給醫生知道,不要讓患者感到絕望。但也要先照顧好自己,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。否則,不但無法幫助他,還會賠上你自己生活。”

聽眾翁秀雲分享她的經驗,以前患病時曾想自殺,但聽到星雲法師說,自殺比殺人更罪過,令她打消了輕生的念頭,後來參與慈濟活動,才慢慢地走出憂鬱。聽了這場講座,她更提醒自己,不能再走回頭路。

“現今憂鬱症太普遍了,我們都想多了解如何防範。”聽眾陳月心表示唯有多了解憂鬱症,才能防範於未然。

生命本該是充滿生機的,快樂也應當是俯拾皆是的。上人說人人平時當好好照顧自己的心,有能力時去幫助人,當憂鬱風暴來襲時,才不會被它席捲而去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