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個體,步入婚姻生活的階段,開始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而產生摩擦。
“以後如果吵架,不管是誰的錯,都是你的錯,你一定要先認錯。”婚前,謝慈見與丈夫有了這樣的約定;婚後,她也不時把公司主管的語氣帶回家──摺衣服不整齊、抹地不乾淨……另一半的缺點不斷地在她眼中放大,而先生的沉默回應,造成冷戰的局面不時發生。
他倆的生活“波濤”,正是許多夫妻間的家常便飯。因此,當生活中的小細節一一披露在聽眾面前時,大家心照不宣地笑開了。
◎ 化小愛為大愛
二OO八年元月開始,吉隆坡武吉免登靜思書軒舉辦的電影觀賞會,將播放台灣大愛電視台製作的影片,內容與婚姻、親子教育、情緒管理等生活課題息息相關,再邀請本尊或相關經驗的志工分享自己的故事,希望民眾藉由真實的人生故事,有更深入或開闊的思想,重新定位及選擇更好的生活方式。
二月十六日的電影觀賞會,主題為“夫妻相處之道”,吉隆坡慈濟志工朱濟濃與謝慈見蒞臨現場,與聽眾分享個人的婚姻故事,闡述如何從錯誤中學習成長,圓婚姻的緣。
謝慈見自小出生在貧苦的家庭,當她遇到生命中的“白馬王子”紀濟竑,便將他視為生命的依靠。一九九三年大學畢業,謝慈見如願與紀濟竑踏上紅地毯。婚後的日子,兩人才發覺相處不易,吵架冷戰中,甚至把丈母娘也牽扯進來。
由於沒有子嗣,夫妻倆深感遺憾,無形的壓力造成兩人之間的摩擦更嚴重。縱使一直以來他們被視為模範夫妻,但他們心裡明白,那只是一種表面的幸福。
一九九九年,謝慈見認識了慈濟,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活動和親近證嚴上人的法,她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放下身段和自我。
她不再看先生的缺點,而是學習讚美他的優點;夫妻倆一起做慈濟,進而有了共同的話題、共同的目標和方向;也因為參與活動的忙碌,彼此之間更加珍惜和對方相處的時光,幸福的感覺慢慢地磨平了尖銳的摩擦。夫妻倆成了彼此的善知識,互相扶持與感恩,一起同修共建幸福。
他們從小愛家庭走入大愛團體,學習承擔慈青的輔導師姑師伯,如父母般愛護更多的大專青年,也釋懷沒有兒女的遺憾。
◎ 圓婚姻的緣
“夫妻,是累生累世結下的因緣。”影片《菩提心要》中,證嚴上人在開示,提醒了朱濟濃,要積極把惡緣化為善緣,才能成就一分好因緣。
未參與慈濟之前,朱濟濃總是以一副吊兒郎當的態度面對婚姻及生活。貢高我慢、不懂得感恩,他像個浪子般在外吃喝玩樂,家庭的重擔全由妻子扛。沉淪在賭博與迷亂世界的他,一次又一次傷透妻子的心,讓她萌生離開他的念頭。
一次因緣巧合下,朱濟濃應志工吳育華之邀,參與慈濟的環保活動。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,他深刻體會上人時時提及的“來不及”;他想把不圓滿的人生化為來得及,開始學習以感恩心來面對生活,努力改變自己。
浪子回頭,最欣慰與感動的莫過於枕邊人沈麗梅師姊,也全力支持及鼓勵他走菩薩道。
聆聽主講人的分享,大德黃嘉賢和胡耀榮不禁動容。因為想為婚姻做準備,年輕的黃嘉賢與胡耀榮一直都很有興趣出席關於兩性相處的講座會,他人的故事是一個借鏡,參考別人的經歷,可以提醒自己學會感恩和包容,與對方好好地經營廝守一生的情感。
2008年4月7日星期一
李志祥蒞臨巴生靜思書軒 談走進健康走出憂鬱
“你們認為自己各方面的狀態都十分良好嗎?”六字輩的李志祥,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。在導入“壓力”這個主題前,他請現場與會者先想一想,檢視自己在面對各種壓力時,能否取得平衡。
熒幕上出現一隻可憐的小青蛙,處在慢慢加溫的熱鍋中。李志祥指著圖案解說:“當壓力剛開始時,我們就像那青蛙一樣渾然未覺,直到有感覺時,卻已付出相當大的代價。因為壓力不是突如其來,而是一點一滴累積的。”
現代人的壓力源頭有許多,包括來自緊張的生活及大環境的改變。家庭、工作、政治、生態等的變化,都會帶給我們心靈與精神上的沖擊。
因此李志祥提議,當環境有壓力時,我們應該回歸大自然。比方說,躺在青蔥的草地上聽樹上鳥兒啁啾;在寧靜的山谷裡,聽潺潺流水聲擁抱大自然。而進行瑜珈、冥想等運動或專注於某個良好嗜好上,都能協助我們舒緩壓力。
◎ 化壓力為推動力
“人類是有毒的動物,那是貪、瞋、癡三毒。”李志祥搖頭笑著說:“個人的壓力往往都是自找的,所謂‘貪、瞋、癡’,是因為我們要的、總比需要的多。”
“想法上的扭曲也會形成壓力。”他繼續說。有些人常犯上任意推論、以偏概全及非黑即白的思想邏輯,造成自己不快樂、終日疑神疑鬼,也帶給別人不安的感覺。承擔太多責任及大驚小怪的性格,也會讓自己常常放不下心,經不起失敗的打擊。
壓力很容易轉移,李志祥打個比喻:“在一個家庭裡面,太太如果懷疑先生出軌,也許就會將怨氣發洩在孩子身上;而孩子無端被責罰後,可能會去虐待小貓小狗。這當中環環相扣,非常可怕。”
“人際性壓力是彼此互相成就的。”李志祥表示,被動性、攻擊性及明確性是人與人之間,三種不同的溝通方式。
他解釋,被動性的溝通,缺少分享及很難激起火花;攻擊性的溝通,卻容易不歡而散。唯有願意彼此分享和明確性的溝通,才能經營圓融的人際關係。
“適當的壓力其實也是推動力,在於我們是否了解生命的意義。”李志祥分析,唯有承受力不足時,壓力才會造成干擾。這包括莫名其妙的腰酸背痛、四肢無力和免疫系統變差,及產生心理無端的恐懼、冷漠、行為攻擊性。嗑藥、暴飲暴食和失眠等,都是壓力造成的。
因此若要提高抗壓力,最好持有積極的觀念、接納自己,學習去面對現實。如果能多投入慈善活動,明白生命並不僅是自我存活而已,更是提昇生活品質和體現生命的深層期許。
◎ 憂鬱症是現代人的精神感冒
跟六十年前比較,憂鬱症患者已經高出十倍之多。每百人中就有五人患上此症,而患者年齡也年輕化,和癌症、愛滋病並列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殺手。
一連串令人看了慄目驚心的統計數字,大家驚覺憂鬱症已嚴重威脅人類。憂鬱症患者的生命就像陽光照不進的死胡同,失神渙散的神情、鬱結的眉頭,情緒總會出現巨大落差,輕者對周遭事物興致缺缺,重者會萌生自殺的念頭。
李志祥說,遺傳及負面的生活經驗等,也是憂鬱症的成因,但別以為情緒憂悒就是憂鬱症,只有當狀況持續超過兩個星期以上,才有可能是憂鬱症。
這種病症的治療除了用藥、運動、靈性、光照等,還可以用心理輔導,但最重要的是,千萬不要讓患者獨處,應鼓勵患者走出戶外,減少工作量,重新調整生活的規律。
◎ 如何幫助憂鬱症病患
有聽眾問:“如何協助患有憂鬱症的親人?”
李志祥回答:“家人先認識這種病症,接力陪伴關懷、鼓勵他接受治療,反映患者的情況給醫生知道,不要讓患者感到絕望。但也要先照顧好自己,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。否則,不但無法幫助他,還會賠上你自己生活。”
聽眾翁秀雲分享她的經驗,以前患病時曾想自殺,但聽到星雲法師說,自殺比殺人更罪過,令她打消了輕生的念頭,後來參與慈濟活動,才慢慢地走出憂鬱。聽了這場講座,她更提醒自己,不能再走回頭路。
“現今憂鬱症太普遍了,我們都想多了解如何防範。”聽眾陳月心表示唯有多了解憂鬱症,才能防範於未然。
生命本該是充滿生機的,快樂也應當是俯拾皆是的。上人說人人平時當好好照顧自己的心,有能力時去幫助人,當憂鬱風暴來襲時,才不會被它席捲而去。
熒幕上出現一隻可憐的小青蛙,處在慢慢加溫的熱鍋中。李志祥指著圖案解說:“當壓力剛開始時,我們就像那青蛙一樣渾然未覺,直到有感覺時,卻已付出相當大的代價。因為壓力不是突如其來,而是一點一滴累積的。”
現代人的壓力源頭有許多,包括來自緊張的生活及大環境的改變。家庭、工作、政治、生態等的變化,都會帶給我們心靈與精神上的沖擊。
因此李志祥提議,當環境有壓力時,我們應該回歸大自然。比方說,躺在青蔥的草地上聽樹上鳥兒啁啾;在寧靜的山谷裡,聽潺潺流水聲擁抱大自然。而進行瑜珈、冥想等運動或專注於某個良好嗜好上,都能協助我們舒緩壓力。
◎ 化壓力為推動力
“人類是有毒的動物,那是貪、瞋、癡三毒。”李志祥搖頭笑著說:“個人的壓力往往都是自找的,所謂‘貪、瞋、癡’,是因為我們要的、總比需要的多。”
“想法上的扭曲也會形成壓力。”他繼續說。有些人常犯上任意推論、以偏概全及非黑即白的思想邏輯,造成自己不快樂、終日疑神疑鬼,也帶給別人不安的感覺。承擔太多責任及大驚小怪的性格,也會讓自己常常放不下心,經不起失敗的打擊。
壓力很容易轉移,李志祥打個比喻:“在一個家庭裡面,太太如果懷疑先生出軌,也許就會將怨氣發洩在孩子身上;而孩子無端被責罰後,可能會去虐待小貓小狗。這當中環環相扣,非常可怕。”
“人際性壓力是彼此互相成就的。”李志祥表示,被動性、攻擊性及明確性是人與人之間,三種不同的溝通方式。
他解釋,被動性的溝通,缺少分享及很難激起火花;攻擊性的溝通,卻容易不歡而散。唯有願意彼此分享和明確性的溝通,才能經營圓融的人際關係。
“適當的壓力其實也是推動力,在於我們是否了解生命的意義。”李志祥分析,唯有承受力不足時,壓力才會造成干擾。這包括莫名其妙的腰酸背痛、四肢無力和免疫系統變差,及產生心理無端的恐懼、冷漠、行為攻擊性。嗑藥、暴飲暴食和失眠等,都是壓力造成的。
因此若要提高抗壓力,最好持有積極的觀念、接納自己,學習去面對現實。如果能多投入慈善活動,明白生命並不僅是自我存活而已,更是提昇生活品質和體現生命的深層期許。
◎ 憂鬱症是現代人的精神感冒
跟六十年前比較,憂鬱症患者已經高出十倍之多。每百人中就有五人患上此症,而患者年齡也年輕化,和癌症、愛滋病並列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殺手。
一連串令人看了慄目驚心的統計數字,大家驚覺憂鬱症已嚴重威脅人類。憂鬱症患者的生命就像陽光照不進的死胡同,失神渙散的神情、鬱結的眉頭,情緒總會出現巨大落差,輕者對周遭事物興致缺缺,重者會萌生自殺的念頭。
李志祥說,遺傳及負面的生活經驗等,也是憂鬱症的成因,但別以為情緒憂悒就是憂鬱症,只有當狀況持續超過兩個星期以上,才有可能是憂鬱症。
這種病症的治療除了用藥、運動、靈性、光照等,還可以用心理輔導,但最重要的是,千萬不要讓患者獨處,應鼓勵患者走出戶外,減少工作量,重新調整生活的規律。
◎ 如何幫助憂鬱症病患
有聽眾問:“如何協助患有憂鬱症的親人?”
李志祥回答:“家人先認識這種病症,接力陪伴關懷、鼓勵他接受治療,反映患者的情況給醫生知道,不要讓患者感到絕望。但也要先照顧好自己,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。否則,不但無法幫助他,還會賠上你自己生活。”
聽眾翁秀雲分享她的經驗,以前患病時曾想自殺,但聽到星雲法師說,自殺比殺人更罪過,令她打消了輕生的念頭,後來參與慈濟活動,才慢慢地走出憂鬱。聽了這場講座,她更提醒自己,不能再走回頭路。
“現今憂鬱症太普遍了,我們都想多了解如何防範。”聽眾陳月心表示唯有多了解憂鬱症,才能防範於未然。
生命本該是充滿生機的,快樂也應當是俯拾皆是的。上人說人人平時當好好照顧自己的心,有能力時去幫助人,當憂鬱風暴來襲時,才不會被它席捲而去。
巴生及吉隆坡靜思書軒心靈講座 走進孩子心靈世界的通道
從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,望著甜潤粉嫩的小寶貝酣睡在懷裏;無論哭或笑,牽動著為人父母的心。奈何孩子長大後,父母卻怎麼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。
二OO七年十一月十七及十八日晚間,從事親子教育三十年的才能幼兒園執行長許秀華博士,分別受邀到巴生和吉隆坡靜思書軒分享親子關係“走進孩子心靈世界的通道”。
◎ 親子共讀聚親情
手牽手、心連心,天下父母都希望與兒女心心相印。但孩子邁入青春期,父母覺得孩子像顆不定時的炸彈,總愛向他們發脾氣、鬧口角。
“其實他們只想表達自己長大了,但又渴望被呵護。”許博士解釋,課業上的壓力、生理上的轉變、異性關係的嚮往及自我肯定的疑問,都會讓邁入青春期的孩子感到無所適從。
但,往往父母和兒女彼此無法理解,最後兒女被冠上“不孝”的罪名;因為沒有父母可以忍受老愛跟自己唱反調的孩子。
“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。”許博士希望父母放開心胸來親子共讀,這將幫忙父母隨時隨地跟孩子一同增進“愛的存款”。
她說:“親子共讀,並非只為講睡前小故事,而是要引導孩子進入故事當中,激發他們的想像力;以不流於說教的形式及權威性的發言,鼓勵孩子與父母一起論述情節、交換心得,再從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及價值觀。”
許博士舉例,家中老二性情急,脾氣佷倔強。有次在閱讀《環遊世界八十天》時,他向孩子們提問:“書中主人翁遲了兩分鐘,趕不上火車,該怎麼辦呢?”那時老大即刻就提議:“就走另一條路吧,或者是搭船也行呀!”她籍機提醒老二,要懂得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的應變道理。
有人問:“幾歲適合開始親子共讀?”
許博士回答:“從孩子的反應,父母就可以知道何時可以跟孩子來親子共讀了。”她洋溢著幸福的口吻說,自己兩歲的寶貝孫子還在牙牙學語,不過當她讀到故事裡頭的小豬洗完手不關水時,小寶貝就會咿咿唔唔地皺起眉頭,直到讀起水已經被關上時,他就會咯咯地笑開了。大人們從中就能觀察幼兒們的腦力和心智成長。
◎ 孩子成長的足跡
從孩子逐年成長間,在書籍選擇上,也會透露孩子的性向和興趣。許博士笑著說:“我家老大從小愛看機械的書籍,逛書店時愛找有關飛機的書,長大後果然選擇念機械工程系。”
當孩子從漫畫到愛情小說,再逐個淘汰,變成商業資訊時;一路在陪伴的父母,也會覺察孩子已慢慢長大了。
“孩子成長後,這時候就輪到他們挑書給父母看了。”許博士欣慰地分享。這些年,遠隔重洋的孩子們,會尋找一些好文章來跟她“網絡共讀”,然後大家分享、彼此交心及關懷。
現場聽眾問道:“孩子不愛閱讀,但有其他藝術和運動的興趣,那父母該如何貼近孩子的心?”
許博士回答:“親子共讀”並不限於書本,戲劇、新聞或共赴一場講座也算是“親子共讀”。她曾經跟青春期的孩子們,討論愛情劇中女主角的性格及劇情,讓孩子思考該如何去選擇終生伴侶。總之父母陪伴孩子,投其所好,再引導孩子從中養成好習慣。
有另一聽眾再問:“該如何選擇親子共讀的好書?”
許博士答:“圖文想像空間較大,能投射自我的彩繪本或書籍,都可以助長孩子的觀察力和內省能力。選擇有趣的寓言故事與孩子分享,讓孩子樂在其中,就可以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。”
“我工作佷忙,但還是會抽空陪伴孩子。”愛心媽媽徐雅春有感而發,身為現代職業女性要兼顧事業、家庭,像一根蠟燭兩頭燒。今晚與孩子結伴出席,想多了解正值青春期的大兒子及學習溝通,也希望孩子體會媽媽的心。
“今晚的主題,將會是我們親子一個要討論的話題。”另一個愛心媽媽曾麗春歡喜地說,曾經接觸過許秀華博士談的親子閱讀及溝通,今晚再和孩子盧勁輝來聽講座,就像赴一場“親子共讀”。
孩子像一顆菩提子,父母的愛就像陽光、空氣及雨露,讓菩提子順利萌芽。開放式的“親子共讀”溝通則像為每一株幼苗施肥、拔草和除蟲,菩提子才能長成菩提林中茁壯挺拔的大樹。
二OO七年十一月十七及十八日晚間,從事親子教育三十年的才能幼兒園執行長許秀華博士,分別受邀到巴生和吉隆坡靜思書軒分享親子關係“走進孩子心靈世界的通道”。
◎ 親子共讀聚親情
手牽手、心連心,天下父母都希望與兒女心心相印。但孩子邁入青春期,父母覺得孩子像顆不定時的炸彈,總愛向他們發脾氣、鬧口角。
“其實他們只想表達自己長大了,但又渴望被呵護。”許博士解釋,課業上的壓力、生理上的轉變、異性關係的嚮往及自我肯定的疑問,都會讓邁入青春期的孩子感到無所適從。
但,往往父母和兒女彼此無法理解,最後兒女被冠上“不孝”的罪名;因為沒有父母可以忍受老愛跟自己唱反調的孩子。
“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。”許博士希望父母放開心胸來親子共讀,這將幫忙父母隨時隨地跟孩子一同增進“愛的存款”。
她說:“親子共讀,並非只為講睡前小故事,而是要引導孩子進入故事當中,激發他們的想像力;以不流於說教的形式及權威性的發言,鼓勵孩子與父母一起論述情節、交換心得,再從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及價值觀。”
許博士舉例,家中老二性情急,脾氣佷倔強。有次在閱讀《環遊世界八十天》時,他向孩子們提問:“書中主人翁遲了兩分鐘,趕不上火車,該怎麼辦呢?”那時老大即刻就提議:“就走另一條路吧,或者是搭船也行呀!”她籍機提醒老二,要懂得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的應變道理。
有人問:“幾歲適合開始親子共讀?”
許博士回答:“從孩子的反應,父母就可以知道何時可以跟孩子來親子共讀了。”她洋溢著幸福的口吻說,自己兩歲的寶貝孫子還在牙牙學語,不過當她讀到故事裡頭的小豬洗完手不關水時,小寶貝就會咿咿唔唔地皺起眉頭,直到讀起水已經被關上時,他就會咯咯地笑開了。大人們從中就能觀察幼兒們的腦力和心智成長。
◎ 孩子成長的足跡
從孩子逐年成長間,在書籍選擇上,也會透露孩子的性向和興趣。許博士笑著說:“我家老大從小愛看機械的書籍,逛書店時愛找有關飛機的書,長大後果然選擇念機械工程系。”
當孩子從漫畫到愛情小說,再逐個淘汰,變成商業資訊時;一路在陪伴的父母,也會覺察孩子已慢慢長大了。
“孩子成長後,這時候就輪到他們挑書給父母看了。”許博士欣慰地分享。這些年,遠隔重洋的孩子們,會尋找一些好文章來跟她“網絡共讀”,然後大家分享、彼此交心及關懷。
現場聽眾問道:“孩子不愛閱讀,但有其他藝術和運動的興趣,那父母該如何貼近孩子的心?”
許博士回答:“親子共讀”並不限於書本,戲劇、新聞或共赴一場講座也算是“親子共讀”。她曾經跟青春期的孩子們,討論愛情劇中女主角的性格及劇情,讓孩子思考該如何去選擇終生伴侶。總之父母陪伴孩子,投其所好,再引導孩子從中養成好習慣。
有另一聽眾再問:“該如何選擇親子共讀的好書?”
許博士答:“圖文想像空間較大,能投射自我的彩繪本或書籍,都可以助長孩子的觀察力和內省能力。選擇有趣的寓言故事與孩子分享,讓孩子樂在其中,就可以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。”
“我工作佷忙,但還是會抽空陪伴孩子。”愛心媽媽徐雅春有感而發,身為現代職業女性要兼顧事業、家庭,像一根蠟燭兩頭燒。今晚與孩子結伴出席,想多了解正值青春期的大兒子及學習溝通,也希望孩子體會媽媽的心。
“今晚的主題,將會是我們親子一個要討論的話題。”另一個愛心媽媽曾麗春歡喜地說,曾經接觸過許秀華博士談的親子閱讀及溝通,今晚再和孩子盧勁輝來聽講座,就像赴一場“親子共讀”。
孩子像一顆菩提子,父母的愛就像陽光、空氣及雨露,讓菩提子順利萌芽。開放式的“親子共讀”溝通則像為每一株幼苗施肥、拔草和除蟲,菩提子才能長成菩提林中茁壯挺拔的大樹。
订阅:
博文 (Atom)